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是目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一项要紧内容,也是各地促进整体改革和进步的一项紧迫任务。考虑改制转企将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对统一认识、规范运作、加快事业单位改革进程有着要紧意义。
1、加强宣传力度,打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事业单位改制转企的好环境,真正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
现在,在事业单位改制转企中主要存在领导怕失稳、管理部门怕失权、单位负责人怕失位、单位职工怕失岗的问题。多数干部职工心里拥护改革,深知改革是大势所趋,事业单位不改革就不可以进步、就不可以存活,早改革早受益、晚改革晚受益、不改革不受益的道理,但又担忧改制转企、减员增效、角逐上岗,是否会“搬起石头砸了我们的饭碗”这种寄期望于改革又担忧危及自己利益的心态,反映了大多数人的思想情绪。为此,实质工作中需要加大宣传,增强“改革越晚、本钱越高”“早改早主动、晚改不如早改”的意识,形成全社会的共识。一是在改革初期,要重视运用各种大众媒体,大力宣传改革的重要程度、紧迫性,努力打造舆论环境,增强广大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认知能力,让他们解除顾虑、理解改革,关心改革、支持改革。
二是在改革过程中,要提升改革透明度,尤其是在策略拟定中要坚持走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赖群众,调动职工的改革积极性,增强他们的改革参与意识,让他们投身其中、参与改革;在分流安置过程中要无情操作,有情安排,运作要健康有序进行,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要通过角逐上岗让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三是要积极发挥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深入细致的拓展思想教育,让职工克服各种心理障碍,最大限度的降低矛盾冲突,使改革成为事业单位及其广大干部职工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行动。
2、重视政策配套,为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创造一个好的政策环境,尽快解决好操作规范的问题。事业单位改革需要“道”“术”皆备。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党委、政府都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指导性文件,明确改革思路,提供政策依据,对引导和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大多数都是方向性、原则性多,而配套性、具体性、可操作性与推进力度看上去有的不足。尤其是在改制转企方面尚未颁布统一的政策,各地也都是在探索、在总结、在不断推进,操作难的问题相对较突出。因此,既要加快节奏颁布国家宏观政策或指导性建议,明确坚持走市场化、社会化的道路,以支持、引导和指导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工作,又要结合地方实质,准时拟定较为具体的推行细节,明确每个环节的操作程序和方法,以规范运作事业单位改制转企,通过颁布提升各方面积极性的打折政策,降低每个环节的收费,切实减少改制本钱,提升事业单位改制转企积极性,努力打造好的政策环境。既要切实保证改制转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不流失,又要积极寻求事业单位、政府、职工、管理层之间利益的共赢,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就能真正操作成功。
一是明确改制转企形式和程序。事业单位改制转企要对原有国有资产全方位置换,实行“国退民进”。在形式选择上,应结合单位特征,从实质出发。资产规模大、经营营业额好、进步有潜力的,可通过供应改制的方法,实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组,改为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中小单位以民有民营为主导形式,可改为股份合作制、合伙制企业或有限责任制企业;规模相当小、数目特别多的,可采取兼并重组、出租供应等多种形式经营;紧急资不抵债的,可实行歇业破产,以防止改制后的没办法运营。具体操作程序一般为:由单位提出改制转企申请,报有权部门批准;单位自行清产核资,再由主管部门向国资办申请立项,委托有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评估结果经国资办审核确认;拟定改制转企策略,经职代会或职工大会讨论通过,报主管部门赞同,并由单位主管部门转报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经审核批准后推行;同时,拟定单位职员分流分置策略,报送人事部门审核赞同后推行;募集股本金,置换国有资产。出售价格由国有资产投资主体确定,国有资产供应收入由国资办统一组织收缴,并实行专项管理;召开股东大会,通过公司章程,选举董事会、监事会,确立新的领导体制;根据现代企业规范,打造完善各项规章规范,打造和健全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实行社会政策保障。事业单位改制转企,最重要的一点是保障职工的既得利益不受损害。现在大部分事业单位都参加了养老保险,但保险总量低、调剂空间小,单位和职工抵御风险能力较弱。这致使改制事业单位很难解决“人往哪儿去”的问题。因此要从单位、本系统,乃至全社会统筹养老、医保金,使职工“老有所养”、“离有保障”。对分流下岗职员,不只要“减”而且要管,绝不可以把分流职员推向社会不管,要对分流职员生活进行政策性扶持保障。同时,要大力推行再就业工程。打造和健全再就业服务体系,以进步促就业、以就业保稳定,开发性安置、创业性分流、自主性择业。要采取“先开渠、后放水”等多种方法,吸纳、安置分流职员。变就业为创业、大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规范审计及国有资产评估行为。改制转企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净资产需要准确、真实,既不可以限时限时、限定形式、有意低估资产价值,也不可以对单位的会计报表只进行简单的核对审计,而应该委托法定机构按规范的程序依法进行资产清查和评估。在实质工作中,要坚持先审计后评估的原则,实行“三统一”。即:由事业单位改革领导机构统一委托,财政部门统一审计及评估需要,统一付费。对资产损失及增加负债等重大财务处置问题须报财政部门批准。对改制单位故意隐瞒资产、虚列本钱或虚增负债,人为压低净资产价值的,视情节轻重,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并根据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合理运用评估结果确定资产买卖形式和买卖价格,保证资产保值增值。四是合理安置分流职工。对改制转企事业单位需要分流的职员,要从实质状况出发,拟定适当的分流安置政策。总的原则是“重置换、少走人,保障社会的稳定”。在对事业单位职工的过去既得利益应予认同的同时要体现改革精神,进行职员身份转换后,应完全按企业职工的方法管理,具体可根据“保障老的待遇不变、照顾中的实质状况、鼓励青的自谋职业”原则,采取提前退休、协议养老和自谋职业等方法予以处置。因为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情况各不相同,其净资产的多少存在非常大差别,很多单位是负资产和零资产,已很难解决职工安置所需的资金。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政府可打造安置统筹基金,对事业单位行业内的国有资产变现和国有资本退出资金实行调剂用;也可以允许用单位的有效资产安置职工,但支付方法则可依据事业单位实质,采取多元化的延期支付办法,解决经营者的付现难点。具体的操作方法除付现安置外还有:转股安置、保险安置、债权安置、打折政策安置、风险抵押安置等。
五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后需要打造现代企业规范,明晰产权,要严防“穿新鞋,走老路”现象的发生。要督促单位准时成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并形成相互制衡和有效运行的机制。股东大会要真正成为企业的权力权构;董事会要坚持集体决策的原则,董事的产生除由股东大会推荐外,应试行设立独立董事;董事会和经理层要尽量降低重合,董事长和总经理原则上不由一人兼任;监事会要独立地承担起对单位经营活动的监督职能。在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预防产生“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同时,要加快“新三会”和“老三会”的磨合,尤其是要处置好党委会与董事会的关系。六是抓紧健全所有手续。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后要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需要,健全修订公司章程、出资人协议、产权出售协议,进一步明确各方所承担的责权和义务;准时检查出资到位和出售金到位状况,督促各项协议的实行;办理变更登记、司法公证、资产权属变更、债权债务变更等具备法律效力的手续;做好改制转企档案资料的归档存放等。
3、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努力提升政府的推进力,确保事业单位改制改企获得效果。事业单位改制转企政策性强、工作困难程度大,加大组织领导看上去尤为必要。各地宜成立相应的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精干职员组成工作班子,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分工负责抓好落实。通过认真调查研究,排队摸底,研究拟定改制转企策略,加强推行力度,积极主动地帮助事业单位解决重点、难题问题。依据每一个事业单位的不同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不一样的公有制达成形式,并认真剖析制约推进改革的突出问题,以革新的精神、革新的思路、革新的方法、革新的手段,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渠道,使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工作在每一个环节得到落实、见到效果。凡涉及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工作的部门,如人事、体改、财政、劳动保障及国土等,必须要从有益于事业进步的大局出发,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努力为事业单位改制转企提供优质、高效服务。鉴于现在很多事业单位改制转企持续时间长、历程环节多、缴纳成本高、改制本钱大的情况,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工作班子在拟定当地改革政策时,须明确规定时限,降低改制环节,简化办事手续,减少改制本钱,以实质行动推进事业单位改制转企,为地方经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