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方区工商部门受理的承揽加工合同方面的投诉呈上升趋势,其中包含加工手套、加工毛衣、加工珍珠领带等等。承揽方多推出“打折条件”、“合理需要”加工方交押金并且购买或出租机器和材料等,而到头来吃亏的一直加工方。
这是几起较典型的投诉:
bsp;某服务部刊登广告称:加工手套,免费培训,全部收购,每付手套付给加工者加工费0.5元。家住胶州的董某,便找到该服务部与其签订手套加工合同,东凑西借了8000多元,用于购买编织机和一批毛线。之后,董某辛辛苦苦加工好几千付手套,竟被服务部一次次地检收为不合格而拒收……之后,董某又发现该服务部高价卖给他毛线和滞销的机器。
前不久,马某与坐落于四方区的某编织服务部负责人刘某签订了加工承揽合同,以900元的价格出租了一台手套机,购买了棉纱。起初两次合作,刘某对加工的手套均进行了现金收购,可是当马某第3次拿着手套再找刘某时,却发现该服务部已室迩人遐,刘某手机也关闭。马某一盘算,自己起码损失了800多元钱。
下岗在家的李某近日看到一则加工珍珠领带的广告,上称:免费培训,两天就可加工一条供出口的珍珠领带,每条加工费40元。李某立刻联系到承揽方,一位姓郑的女子热情接待她并对她进行了简单培训。李某交上了200元押金,并在一份格式合同上签了字,便领料回家开始忙活。几天下来,她发现织一条领带谈何容易,塑料珍珠不是裂了就是穿不进。李某回去找到郑小姐,此女子立刻换成了冷面孔,表示不可以退钱。
工商职员接到这种投诉,找到承揽者时,承揽者多振振有词地声称按合同办事、有些只答应退还加工者押金。而其实这类承揽方的一同点在于———没真的计划回收加工者的成品,只不过想赚加工者的押金或是高价供应机器、材料的钱。如上述第二起投诉中,工商部门终于找到“失踪”的刘某,刘某只得将马某的款项如数退还;工商部门还在刘某处发现很多类似承揽加工合同,随后将进一步予以核实,如核实“欺诈之嫌”数额较大,将依法移交司法机关。
对此,工商部门提醒一些急于摆脱困境、求富心切者,不要随便相信承揽方的承诺,签定加工合同要慎重。一看他们主体资格是不是合法;二看他们的履约能力;三看合同规定双方权利和义务是不是平等互利,不可以只考虑加工费的价值而忽略了交货时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