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普法网

中国普法网

中国普法网 > 合同纠纷 >

从买卖习惯看不要式合同的效力

www.uttst.com 2025-06-12 合同纠纷

通常来讲,不要式合同总是从买卖习惯而成立,无需特定形式和手续就能对合同双方产生法律约束力。不要式合同所涵盖的面特广,有相当一部份都是无名合同,没办法穷举和总结,它的优点是便捷买卖、即存即灭、简单快捷、容易被大部分人、大部分场所下使用。但这种合同一旦发生纠纷,在诉讼过程中对效力和责任认定上较之要式合同的法律关系反而看上去复杂得多。

有这么一个案例:2003年十月22日中午12时20分许,原告**波导通讯设施公司(下简设施公司”)职员吴某从以往惯例,在上饶带湖路长途汽车站将一装有手机的纸箱(30cm左右见方)交给被告婺源县**运输总公司(下简汽运公司”)赣E50861号长运班车的随车售票员王某,委托王某随车托运到婺源县交给**通讯店业主汪某。仍从惯例,吴某当时未付托运费,由收货人汪某收到货物后付运费。托运时吴某只告知王某箱内装的是手机,未告知数目、品牌及总价值。约30分钟后(车仍泊站未发),售票员王某发现纸箱丢失,立即向上饶公安局信州分局报案,经公安侦察未果,该车照常营运。当日下午16时30分许,**通讯店业主汪某照平常惯例前往婺源站接货,未得。一个小时后,赣E50861号班车开到了**通讯店门口,该车驾驶员丁某(被告)告知汪某,说自己承运的装有手机的纸箱被偷走了。原告为证实该纸箱内有20部手机,在诉讼过程中向法院提供了2003年十月19日原告收取汪某20部手机25900元的收款凭证、与汪某进行该笔买卖的手机通讯记录、20部手机的出库单和编号等证据,倡导需要被告汽运公司赔偿损失28900元。法院审理中,依据原告、被告之间紧密有关的证据链印证,觉得托运合同成立,根据各自的过错责任,判决由被告汽运公司赔偿原告设施公司损失费20000元整。

这是一件很简单的因不要式合同而发生的习惯性托运纠纷,通过本案的审判,可以从因买卖习惯而成立的不要式合同的效力、买卖习惯与法律责任的承担、买卖习惯与买卖安全的法律后果等三个方面给人启迪。

1、因买卖习惯而成立不要式合同同样具备法律约束力

本货物托运合同的成立,基于当事人双方口头约定,该口头约定又缘于双方默守的买卖习惯。原告发出要约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当面口头约定,要被告承运一个装有手机的纸箱出货给特定的**通讯店”业主汪某,托运成本交货后由收货人汪某给付。被告汽运企业的售票员当即同意了要约,收下了原告出货的装有手机的纸箱,非要式托运合同即成立。这种口头要约,是仅在受约人立即承诺时,才对要约人有拘束力。显然,被告职员这种当即承诺的方法也符合要约的规定,具备合同约束力。承诺生效,表明原、被告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且这种口头要约和承诺,是自当事人双方都了解(知道)时生效。原告委托被告运送装有手机的纸箱,告知送达地址和收货人,言明运费给付方法,被告赞同承运,这足见口头合同条约双方均知道和明确,该合同成立,依法有据。

现代社会买卖频繁。为促进买卖便捷,法律对合同的要式性需要日益降低和宽松,不要式合同渐渐成为简单买卖的主角,当事人之间的合同自由得到充分的体现。新民法典适应了这一趋势,对合同形式鲜有规定,合同成立也自然有了相应的主观随便性。因此,从买卖习惯就成了促成合同成立,进行便捷买卖的合同成立和履行的快车道。本案合同的成立和纠纷的形成,均因典型的重复的历年买卖习惯所致。原告曾是多次托运小宗物品的托运人,被告又是多次承运的受托人,交货、送货、付运费都是以往的习惯做法,这种当面语言交流口头约定没要式性的合同形式,因买卖习惯而成立,同样具备法律约束力,是有效合同的不要式表现形式,一旦发生纠纷,就需要按口头形式的要约和承诺承担民事责任,体现民法典的自治公平原则和公序良俗原则。

2、因买卖习惯使不要式合同成立需要承担民事责任

合同纠纷排行
合同纠纷推荐
热门城市
安徽律师 北京律师 北海律师 长春律师 长沙律师 成都律师 大连律师 东莞律师 大理律师 福建律师 福州律师 广东律师 广西律师 贵州律师 贵阳律师 广州律师 河北律师 河南律师 湖北律师 湖南律师 海南律师 合肥律师 杭州律师 吉林律师 江苏律师 江西律师 昆明律师 辽宁律师 兰州律师 宁夏律师 南京律师 南宁律师 青海律师 上海律师 山西律师 山东律师 四川律师 陕西律师 沈阳律师 苏州律师 深圳律师 天津律师 唐山律师 无锡律师 威海律师 武汉律师 厦门律师 西安律师 云南律师